(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肖桂森致力于让更多人感受戏法魅力——(引题)
戏法技艺千年传承 传统文化绽放光彩(主题)
今晚报记者 刘桂芳
“中国戏法跟魔术不一样,魔术怕观众看道具,戏法不怕。我给大家变一套中国传统戏法‘纸条变鱼’,我把布盖到玻璃碗上,能变出一碗水和两条金鱼来,不信您就看好了,这就来……”日前,在天津戏剧博物馆进行的一场津门传统文化表演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法的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为游客带来“口彩相连”的戏法表演,赢得现场掌声和惊叹声不断。在有着116年历史的天津戏剧博物馆里,欣赏有着4000年历史的戏法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游人来说,绝对是不虚此行。
戏法又叫古典戏法,泛指中国传统幻术。明知其假,却看不出假,是古典戏法的最大魅力。经典的古典戏法节目即使是看过很多遍,观众依然会被其古色古香的表演风格吸引。《仙人摘豆》《九连环》《海底捞沙》等经典的古典戏法节目,每每登场都会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天津素有“戏法窝子”之称,是古典戏法传承重镇之一,张宝清、韩秉谦、朱连奎等戏法宗师均始于天津。罗文涛、穆文庆、杨小亭、陈亚南、王殿英等人,对中国戏法技艺的提炼和表演形式的改良,产生过重大影响。2011年,戏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肖桂森是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戏法分大戏法和小戏法,变大戏法就要穿大褂,一个人可以将鱼缸、瓷碗、火盆这种大道具变满一台。而小戏法则讲究快,要求手法快、脆、帅。戏法还讲究‘三分手七分口’,既逗乐观众又不能有破绽,形成了‘口彩相连’的表演风格。”肖桂森说,尤其是近景类的“手彩”表演,边说边变,兼具戏法的神奇和相声的幽默,更能为观众带来欢乐。
“古典戏法有300多套,传到现在不过100套了。我们也很着急,想各种办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戏法,能够喜欢上戏法。”从精心培养徒弟到在电视节目中展示戏法,再到走进校园讲非遗、整理经典戏法准备出书、策划排演戏法舞台剧……肖桂森近些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他说:“我不能让这项体现中国人智慧和审美情趣的技艺在我这里失传,这是我作为传承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