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通过完善具体设计,在保证挂职干部积极作为的同时,也避免他们乱作为,在鼓励挂职干部努力进取的同时,健全容错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最新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披露,2015年5月,挂职担任江苏省淮安食品科技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的余某,不仅脱离实际违规决策,划出500亩土地建设农业示范基地,还将4.3亿元国有资金违规出借给劣迹商人高某挂靠的皮包公司建设超高标准道路工程。两年后,余某挂职期满离任,其力推的工程项目全部烂尾,出借的4000余万元无法收回,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严重隐患,留下一个“烂摊子”。
经媒体核实,余某的真实身份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研究员余刚,他是江西石城人,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查,2013年至2017年,余刚利用挂职淮安市淮阴区副区长,洪泽区委常委、淮安食品科技产业园主任的职务之便,收受巨额财物。目前,余刚因涉嫌严重违法问题,由淮安市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已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在过去,一些挂职干部把交流当“郊游”,把“炼金”变“镀金”,这种“挂空档”现象不仅浪费行政资源还影响干部队伍形象。博士毕业的余刚,倒是没有浪费挂职的机会,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大胆拍板决策,上马项目。然而,利用专业和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本是一件好事,却被余刚念歪了经,不仅盲目决策,违规出借巨额国有资金,而且收受财物,大捞特捞,留下烂摊子无法收拾,最终东窗事发。
余刚被查当然是咎由自取,这同时也提了个醒:挂职干部固然要杜绝形式主义,不把挂职只是当作镀金的机会,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作为,努力进取,与此同时,积极作为也要讲章法,守规矩,运用权力不能逾越法律边界。挂职干部在地方任职虽然短暂,但是他所参与作出的决策,却关乎地方的长远发展,所以,不能为了追求政绩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更不该把手中权力变成牟利的工具。在刚性的问责机制下,挂职干部如果胡乱决策留下一屁股烂账,结果必然害人害己。
余刚的被查,也暴露出挂职干部的监管尴尬。公务员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挂职锻炼只是作为公务员的交流形式之一”,但对于具体操作,缺乏更为细致的规定。一些地方对于高学历的挂职干部往往比较倚重,授予相当的实权,期望挂职干部能够在招商引资等地方经济事务中大展作为,而对于其工作的绩效,却缺乏客观的评估机制。这些挂职干部任期较短,相关监管机制也比较滞后,就像余刚一样,等到其挂职期满离任,他留下的烂摊子才得以暴露。
当然,对于挂职干部的监管,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较短的挂职期限里,如果监管过多过严,那么很容易绑住挂职干部的手脚,让他们难以做事;如果对挂职干部不放心,让他们动辄得咎,固然能震慑挂职中的违法违纪,同时也会导致消极后果,那就是挂职干部害怕担责而可能不愿意积极履职,工作中不能主动地挑担子,为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和经验。如此一来,势必让挂职干部职责空转的问题雪上加霜。
所以,如何通过完善具体设计,在保证挂职干部积极作为的同时,也避免他们乱作为,在鼓励挂职干部努力进取的同时,健全容错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或许是余刚一案留给我们的思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冷勇
编辑 汪垠涛